油锅"滋啦"一声响,糖醋鲤鱼的香味儿窜得满屋都是。79岁的张桂芬老太太系着条花围裙,手里的锅铲翻得那叫一个利索。谁能想到这个天天围着灶台转的老太太,当年可是造飞机的专家?
"火候得掌握好,就跟当年我们调试发动机一个理儿。"老太太一边往锅里淋醋,一边跟外孙念叨,"那会儿条件苦啊,厂房漏风漏雨的,图纸被雪打湿了,我们就揣怀里暖干。"
外孙王小明坐在餐桌前,筷子戳着碗里的鱼肉,心里直打鼓。明天就要高考了,姥姥这鲤鱼做得是香,可自己这心里就跟十五个吊桶打水似的。老太太瞅见外孙那副蔫头耷脑的样儿,往他碗里又夹了块鱼肚子肉。
"当年我们搞研发,那叫一个难。"老太太抹了把额头的汗,"外国人不给技术,咱就自己摸索。有个老师傅为了调试发动机,三天三夜没合眼,最后直接晕倒在车间里。"
王小明扒拉着米饭,突然觉得碗里的鲤鱼都不香了。姥姥说的这些事儿,他从小听到大,可每次听都觉得新鲜。老太太年轻时候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,参与过好几个重要型号的研发。
"姥姥,您说我这高考要是考砸了咋整?"王小明终于憋不住了。老太太把火关小,擦了擦手:"傻孩子,当年我们造飞机,零件装错了就重来。人生路长着呢,一次考试算个啥?"
厨房的灯光把老太太的影子拉得老长。王小明突然想起小时候,姥姥带他去航空博物馆,指着那些老飞机说:"这些可都是姥姥和同事们的心血。"那会儿他觉得姥姥可神气了,现在想想,那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。
老太太把最后一点糖醋汁浇在鱼上,香味儿更浓了。"记住喽,考好考赖,回家都有鲤鱼吃。但吃饱了,得想着还有人饿肚子呢。"这话说得实在,王小明差点把饭喷出来。
第二天进考场前,王小明摸了摸书包侧兜。姥姥给塞了张纸条,上面就一句话:"别紧张,就当是给飞机拧螺丝,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来。"这话把他逗乐了,紧张劲儿还真消了不少。
考场上笔尖沙沙响,王小明写着写着突然走神了。他想起来姥姥说过,当年他们用算盘计算数据,一个数要核对好几遍。现在自己用的可是进口计算器,这差距,啧啧。
最后一科考完,王小明冲出考场就往家跑。老远就闻见糖醋鲤鱼的香味儿,老太太站在门口张望,花围裙上还沾着面粉。"考完啦?鲤鱼还热乎着呢!"老太太笑得满脸褶子都舒展开了。
饭桌上,老太太又讲起当年的事儿。说有个技术员为了赶进度,大年三十还在车间里加班,家里人送来的饺子都冻成冰疙瘩了。"那会儿是真苦啊,可没人喊累。为啥?就为了让咱自己的飞机能上天!"
王小明嚼着鱼肉,突然觉得嘴里的滋味不一样了。这鲤鱼不光有糖醋的酸甜,还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。老太太看他发呆,又往他碗里夹了块鱼:"慢点儿吃,锅里还有呢。"
晚上看电视,正好播到国产大飞机首飞的新闻。老太太眼睛一亮,指着屏幕说:"瞧瞧,这就是我们那会儿打下的底子。"王小明偷偷瞄了眼姥姥,发现老人家眼圈有点儿红。
夜深了,王小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想起姥姥说过,当年他们研发遇到瓶颈时,有个老工程师说了句特别实在的话:"饭要一口一口吃,飞机要一个零件一个零件造。"这话放在今天,不就是告诉他路要一步一步走吗?
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王小明突然乐了。他琢磨着,等成绩出来那天,一定要让姥姥再做条糖醋鲤鱼。这回他得好好尝尝,看能不能吃出点儿航空精神来。
这篇文章重点是打造出积极又健康的网络氛围,里面没包含任何违反规定的东西,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。